top of page
  • 銘銘說

【假新聞專題】

文/葉為襄、張庭甄


圖/Pixels

假新聞蜂擁而至 人民是受害者也是始作俑者


假新聞已經成為2018年年底,最熱門的話題。無論是受到大選影響抑或是市場操作等假的訊息,經過流通之後,影響社會大眾的就是假新聞。

知道大家還記得有一張圖片是一卡車的香蕉被香蕉在地上,圖說是"高雄旗山美濃棄置現場不敢報",對此,農委會終於出聲,並強調這張照片是公視11年前的節目所拍攝,並非今年狀況,這樣的動作是有心人企圖影響香蕉價格;這類事情層出不窮,不過接下來這件事情造謠者就已經受到制裁,今年二月,大潤發為了促銷衛生紙,而以公關手機及電子郵件主動發送"衛生紙確定大漲30%,賣場業績急飆五倍"訊息給媒體,這個行為經過公平會查證,大潤發並拿不出任何會讓衛生至大漲百分之三十的佐證,因此處三五O萬元罰款,當時,上游業者衛生紙製造商完全來不及配送和產線全開,導致增加很多成本,已干擾到消費者正常的行為,這就是一件假消息影響甚大的實例。




該不該罰 言論自由擺在哪


至於假新聞是否該不該罰,修法管制假新聞會不會箝制人們的言論自由呢?行政院政委羅秉成接受自由時報採訪時曾經說過,行政院對假訊息定義有三個字,”惡、假、害”,出於惡意、製造假的、造成危害,會受到法律的究責,行政院在12月13日通過草案和法案,內容包括"災害防救法"第41條修正草案、「糧食管理法」第15條之1、第18條之3修正草案、「農產品市場交易法」第 6 條、第35條修正草案、「傳染病防治法」部分條文修正草案、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」第46條之1修正草案、「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」第31條之1修正草案及「廣播電視法」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等 7 項法案,除此之外行政院設立打假新聞小組,強調快速求證假新聞並公告。

從行政院做出的改變,假新聞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,農產品到食安,核子以及傳染病等,會讓社會恐慌且不安寧的所有來源,都受到行政院制訂的法案和草案管制,不過這樣的動作,造成有些爭議的聲音出現,假新聞具體的定義呢?這會不會成為執政者操作政治的武器?



法案合理嗎 恐慌怎麼辦


  關於法律來箝制假新聞會不會影響言論自由,銘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依仁表示,資訊持有者在資訊流通的情況下,法律的限制是合理的,在憲法裡也必定會影響言論自由。林依仁舉了氣象法中"未經許可或逾越許可範圍,擅自發布氣象或海象預報"和"擅自發布地震預報或氣象、地震、海象警報,經中央氣象局寄達處分書後,仍拒不停止或屆期不改善者",都是違法的行為,因為會引起社會大眾的不安和恐慌。林依仁還說,現今記者因受到時間限制,而沒有把查證的動作做得完全,但不是因為做不到就可以輕易放棄查證,台灣記者協會也應該定期發揮定義假新聞的標準,和教導民眾該如何辦別假新聞。


新聞自由遭箝制 媒體自律該自發


然而從新聞自由的層面來看,很多答案也許就不同了,銘傳大學新聞系系主任孔令信提到,假新聞是有人刻意製造的,無論是假新聞中包裝真新聞或是假新聞包裝真新聞,他認為,任何管制一定會干涉新聞自由,端看立法院與行政院管制程度為何,是傳播界不樂見的情況。孔令信還表示,現今假新聞成為一種工業,選舉操作等形成一種模式,媒體業者應該自律和養成媒體素養,謠言止於智者。

孔令信提到網路日新月異,閱聽眾也扮起自媒體角色,除了自律之外也應該主動查證,並不是只有媒體才需要查證,這樣無形中才會快速地遏止假新聞的氾濫,至於行政院訂定草案,他認為如果有天草案地防線被突破了,將會衍生出另一種麻煩。



假新聞成為2018年最熱門地搜尋話題,然而從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該不該管制,也學術界仍有不少不同的聲音和爭議,法律很難在中庸之道中訂定,不過假新聞氾濫會使人民自食惡果,在資訊流通的社會裡,從自己口中說出及鍵盤敲打地過程中發出去的訊息,應該想想看後果會有多嚴重,無論是媒體素養以及道德養成都是話從口出前必須思考的重要脈絡。




13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