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銘銘說

【假新聞專題】假新聞的判別力?  

如何有假新聞的判別力?

  假新聞充斥在各樣網路平台誤導民眾多時,許多民眾早已開始組成團隊與假新聞征戰。目前全台最大的科學打假團隊「科學新聞解剖室」,今年3月出版「新時代判讀力」用「科學判讀力」和「媒體判讀力」教你如何辨識真偽。











(「新聞判讀力」找了許多案例教導如何找出假新聞的疑點 / 攝 張庭甄)


案情: 激素鳳梨吃太多,恐致孩童性早熟?

2015年4月13日,華視一則以「激素催熟鳳梨 吃多恐性早熟」為標題的電視新聞,螢幕左上角還有「獨家」報導的字樣,新聞中指出:

「…以鳳梨來說,如果外皮的麟目比較大比較圓,鳳梨心又特別粗,可能就是施打了生長激素,吃多了會影響荷爾蒙,導致孩童性早熟,另外香蕉為了催熟,也會浸泡藥水,導致柄梗過白,可能吃了有神經毒害。… 」


科學疑點一: 「生長激素」都一樣嗎?

這篇報導提到:「你吃的水果有被施打生長激素嗎,包括了鳳梨和香蕉,為了加速成長,甚至變大變重,部分不肖果農會施打生長激素……吃多了會影響荷爾蒙,導致孩童性早熟。」吃「植物」的生長激素也會影響「動物」嗎?這是同一種東西嗎?而且真的會嚴重到導致孩童性早熟嗎?

依據農試所官青杉副研究員的澄清,過去將鳳梨製成罐頭外銷的年代中,農民確實比較常在採收前於果實表面噴灑生長調節劑,但是現在因為品種改良的緣故,噴灑藥劑反而容易破壞品質。所以鳳梨外皮麟目、鳳梨心的大小粗細常常是因為品種問題,未必是生長激素造成。

其次,依據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葉綠舒教授表示,一般我們提到的植物生長激素,指的是「吲哚乙酸IAA」,它有促進植物生長發育的穩定功效,是一種小分子的化合物。而「動物生長激素」以人體生長激素為例,是一個由191個氨基酸構成的多肽,兩者怎麼會一樣呢?植物生長激素不可能具有動物生長激素的活性,因此植物生長激素對人體的賀爾蒙也不會產生這麼誇張的影響。


科學疑點二:泡藥水的香蕉?!

在新聞的後半說:「(香蕉)皮黑了柄梗還白帥帥,怪怪的,因為泡了催熟藥水,就怕藥水殘留在香蕉皮上,一剝沾在手上,又間接進嘴裡。」

香蕉泡催熟藥水?不會讓香蕉爛掉嗎?要泡多久才能讓香蕉外觀美麗、好吃、又不會過爛? 農試所在澄清新聞稿中提到,目前國內催熟香蕉的方法有兩種:一種是用乙烯產生器讓酒精脫水轉變成「乙烯氣體」;另一種是用電石加水產生「電石氣(乙炔氣)」,絕對沒有利用藥水催熟香蕉的方法。另外,農試所也說香蕉蒂頭和果皮變黑是自然、正常的現象,為了防止蒂頭變黑,在修整蒂頭時會讓切口平滑,果商販售前再將變黑的地方切除,蒂頭自然就不會有變黑的情況。


媒體疑點一:媒體、專家,是誰有問題?!

新聞事件的始末: 根據華視接受「上下游News&Market」採訪時的說法,一開始是有水果攤販提出這樣的疑慮,後來再加上有觀眾反應植物生長激素可能會影響動物,在還沒有進一步查證下就製播了這一則新聞。

解剖員發現,在這則電視新聞報導中,記者採訪了一位「食物專家」,專家說:「鳳梨心太大有可能比較容易有生長激素的問題」、「比方說蒂頭還是很青綠、很脆青、很乾淨、很白,然後這裡已經都黃了(香蕉皮),就表是說這裡有可能已經泡到藥水了」。

這則新聞一播出,這位食物專家立即遭果農、網友的猛烈回應,在農委會出面說明的隔天,該位專家也在FB上自清,直指採訪並非原意,遭到扭曲。但有網友發現到該位食物專家在自家販售無毒商品的網站上,有篇2014年7月10日發表的「七種常見水果的潛藏危機〜挑選有技巧,避免買到問題水果」,前兩點就是香蕉、鳳梨,書寫的內容和報導相似。那麼,究竟是媒體曲解專家的意思,使得專家蒙冤受屈?還是專家知識不足,讓媒體做出錯誤報導?大家或許可以自行判斷。


媒體疑點二:撤下新聞=負責?!

媒體鬧烏龍立即撤下新聞的案例不只一件,在「上下游News&Market」採訪的後半段也提到,這不是華視第一次出包,例如在去年三月接近蓮霧產季時,報導「水果染色添賣相 吃下肚恐洗腎」,新聞下架後,水果生意也受影響了。

而NCC表示,並不會裁處下架的新聞,那媒體就可以「大街罵人小巷道歉」嗎?可以不用經過查證就報導嗎?但媒體總是不脫「嚐鮮」跟「獵奇」的本質,「專家」常常是他們在急就章之下的墊背。

這些問題的判讀並不容易,它需要常常對於科學進行過程以及媒體包裝的手法保持關心,透過各種判讀力的練習。何況目前無法約束媒體的報導內容,還是要睜大雙眼、保持敏銳度的觀看各家媒體的報導,不要媒體一丟出「勁爆」的新聞時就跟著隨之起舞,或在網路平台瘋狂轉載,一不小心就成為「不負責」的幫兇。

101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