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銘銘說

政治冷感,會影響我們嗎?

銘傳大學新聞系學生葉為襄針對大學生閱讀的報導偏好做了調查,而google表單發放後回收數據顯示,以1為對政治新聞最沒興趣,5為最有興趣,數據中顯示其中24筆是屬於普通,雖只有60筆的樣本,但還是有許多報導和數據來證明,21世紀出生的人對政治似乎比較冷感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調查數據:葉為襄 研究整理


別以為這份小調查因為樣本數不足,可能會導致結果的不同,不過我們來看今年三月喀報以及各大國家的報導,除了美國的期中選舉年輕人的投票率有大增,但在大馬等國家大學生依舊對政治冷感的比較多。


不過這件事其實在校園中就感受的到,對校園事務冷感一事,其實也反映了他們對政治冷漠的特質。像是台大學生其實是相當勇於發聲、捍衛自己的主張,並不斷提出各種對社會正義的質疑,但衝撞到最後,很有可能被巨大的「無力感」淹沒。


學生覺得自己的力量過於渺小,即便參與了,可能也改變不了什麼,對自己的生活也似乎沒有太過直接的關係。另有一部分的人認為,目前大學生的父母大多歷經過白色恐怖時代,無意中會帶給孩子「政治很黑暗,很危險,不要碰比較安全」的想法。不過在太陽花事件過後,有許多人會開始運用自己熟悉的管道(如網路)去進行公共參與,也有更多創作者透過圖文的方式來批判時事議題,期望能隨著這樣的趨勢,讓政治冷感可以慢慢解凍。


          但台北市長柯文哲卻受五成大學生的歡迎(圖截自GOOGLE)


觀察政治冷感發生在年輕族群上的原因有下列幾項,和七、八年級生的成長背景有些關係。首先是時代脈絡下形成的社會風氣、其次是政治人物不良行為造成社會觀感不佳、還有媒體的影響力。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,一連串政治與社會運動風起雲湧,不斷推進台灣的民主化進程,約莫至民國八十五年第一次總統民選以後,社會安定,對政治的熱忱也逐漸降溫。


這時候正是七年級生進入學校接受社會教育的階段,前幾年熱情的社會氛圍沒有延續,加上教育制度讓學生埋首苦讀,追求眼前的標準答案,較少有對大環境的整體思考,公民學科也因為大考不考一直被忽視,導致這一代青年較少氛圍的薰陶與公民素養的養成。而社會穩定、繁榮成長,無形中也造成社會價值觀轉變,由早年努力耕耘的實幹態度,演化至現今以享樂為主的心態,大眾關注的不再是公眾的權益,而是自身的利益與休閒。


政治人物不良的行為表現,也帶給大眾極差的社會觀感,例如民意代表經常上演激烈的口水質詢,在國會殿堂打架、丟鞋等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行,他們問政的重點不在用心監督政府,而是費盡心思炒作藍綠對立、統獨議題,希望在媒體上搏得更多個人秀的機會。尤有甚者,甚至和黑金掛鈎、收受賄賂,關說貪污等等的疑雲不斷,連國家元首都能理直氣壯地辯駁貪污事實。



7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Couldn’t Load Comments
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.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.
bottom of page